博思软件助力建设的陕西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已实现预算全流程“数字化”,持续为财政监管赋能。陕西省财政厅不仅实现了对预算资金的全流程监控,也构筑了财政资金多方协同监管的基础,为财政资金更好地节用裕民提供了根本保证。3月21日,《中国财经报》对此进行了深度报道。
陕西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大监控平台的显示屏,每15分钟更新一次,每一笔资金从拨付伊始到每个部门对资金的使用过程,甚至哪一笔钱偏离了使用方向、某个单位晚一天发职工工资都会实时预警,一目了然。
全文如下:
陕西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大监控平台的显示屏,每15分钟更新一次,每一笔资金从拨付伊始到每个部门对资金的使用过程,甚至哪一笔钱偏离了使用方向、某个单位晚一天发职工工资都会实时预警,一目了然。
近年来,陕西省着力加强财会监督工作,通过数字化为财政监管赋能,有力地推动各级政府机关过紧日子。
紧日子怎么“过” 陕西在省直机关先立“规”
2022年,陕西省财政厅印发了《省级机关过紧日子评估暂行办法》,要求省直机关按照指标性质,与上年度数据进行纵向对比,与省级所有机关指标平均数进行横向对比,同时给出了评估指标: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6个,总分120分。
上述指标的确立得益于陕西省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部门决算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台账系统的支撑,涵盖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支出、机关运行经费支出,包括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其明确目标指向省直机关厉行节约。比照上述办法,历时半年,陕西省财政厅如期形成《2022年度省级机关过紧日子评估报告》,具体评估结果和整改要求随即印发到各单位,有则改进无则加勉,力争2023年相关指标质量进一步优化、提升,进而推动过紧日子制度化、常态化。
制度化不是应对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一时之举,需要科学、统筹安排好各项财政支出,构建完善规章制度体系。2022年4月,在修订后的陕西省《省级部门预算管理办法》中,陕西省财政厅对单位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项目支出实行常态化分类入库、动态调整管理。配套出台的《陕西省省级财政支出标准汇编》,内容涵盖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通用项目、专用项目、资产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三保”支出等方面,应用于省级部门项目申报、评审及预算编制环节。同时出台《部门预算调剂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调剂行为,明确调剂预算原则上不得用于“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维修费等支出。
常态化有赖于制度落地。在陕西省财政厅2022年9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严控“三公”经费及一般性支出的通知》中,制定过紧日子正负面清单,明确具体举措;当年11月陕西省财政厅与省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印发《关于加强公务用车购置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公务用车配备更新实行车辆数、预算限额“双控制”。在严控源头的同时,紧盯过紧日子重点内容和环节。比如在年度执行中,省财政对“三公”经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动态监测确保不超预算;年底,各单位“三公”经费结余一律由财政部门收回统筹,不予结转。
同时,推行厉行节约信息公开。逐步细化公开内容,制定扩大公开范围实施办法,要求在公开政府和部门预决算时,一并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接受社会监督。2022年,陕西省财政厅提前制定“2022年度部门预算公开模板”,在统一“时间、平台、内容、格式”公开基础上,新增列示了会议费、培训费等具体项目内容。2023年,陕西省财政厅将公开范围从省级部门扩大至所属省级单位,公开数量从114家省级部门扩展到725家省级单位。
数字赋能动态监控从“数字化”到“数治化”
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在数字经济时代表现为与数字经济的融合程度。融合得越好,实现得越多。
正是强大而周密的数字动态监控,“制度+技术”为政府决策和陕西财政管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撑。
那是3年新冠疫情期间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时任陕西省财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刘红春开场就介绍:陕西财政云系统每天24小时运行,开通疫情防控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确保财政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2020年以来,陕西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从第一个项目申报入库,到预算一体化全线跑通,实现预算全流程“数字化”,做到了为财政监管赋能。
“陕西财政云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不是简单的‘数据上网’,而是选用了具备‘大数据、微服务、弹性伸缩、灰度发布’等优势的云计算架构,按照微服务划分,各功能模块可以并行开发,在云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也可以独立拆开快速迭代,灵活响应财政业务管理变革要求,逐步构建起‘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陕西省财政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使用陕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检索功能,所需数据即便需要通过几个子目录,也都能很容易获得。记者检索了省科技厅几项30万元以上的项目资金流程,与随后在该部门数字管理平台上见到的完全同步。
随着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市县保工资监测预警工作的通知》下发,一份简单清晰的提示函发到了某地财政局:“陕西省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监控平台检测显示,截至9月30日,你市部分县区‘保工资’支出执行进度比序时进度(72%)滞后,存在工资欠发风险。具体明细已通过FTP上传,请及时查收。请于2个工作日告知预警信息核实情况,5个工作日内函复省财政厅。”今后,无论哪个地区有工资“拖欠”,系统就会亮灯预警。
实现数字化又催生了很多“实现”,从本级“单打一”到全省“大集中”,奠定多方协同监督基础。在陕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中,监督模块很强大,一是业务的全程监控,改变了以前单一的监控模式。从基础信息、项目库、调整调剂到决算报告全流程监控,每个主题中都嵌入相应的监控规则。对违反规则的事项,进行预警拦截与记录,台账报表实现多维度查询,每条业务数据可以在相关的业务模块形成独立的数据链条,业务全程动态监控由此实现。二是监控主题可以灵活扩充。“三公”经费监控、财政直达资金监控、“三保”监控等等都可以对其实施穿透式管理,实际上是借助一体化所有数据“数出一源”和“全省大集中”的管理模式,根据监控工作后续进展,不断扩充主题,还可根据需要生成独立的专项监控模块。三是实现监控规则集中管理,保证了监控的实际成效,实现全省“一盘棋”管理。
这些真实、透明的数据,又为进一步科学规范政策管理提供了详尽而富有价值的参考。优化收支预测方法,提升预算编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的质量,避免在收支上出现“远的看不清、近的看不准”现象。
节用裕民逐渐成为全省机关行动自觉
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是为人民理财、勤俭办事业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是一个财政管理的概念,更是一个政府治理的概念。
2022年,陕西省级“三公”经费预算1.19亿元,较2021年下降11.9%;省级部门年底未支出的基本支出、“三公”经费不予结转直接收回;坚持“先预算、后支出”“无预算、不支出”,建立资金安排与绩效监督结果挂钩机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过紧日子的这些实践,让钱真能‘扣’得下去。”陕西省财政厅预算处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对于省级部门新增支出,一律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的方式,统筹资金予以安排。其中,通过收回政策到期、压减任务减少以及压缩执行进度慢和绩效评价较差的项目资金42.5亿元,全部调整用于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各项重点支出需要。”在省直机关的带动下,市县政府重节约、重“三保”逐渐成为行动自觉。
西安市临潼区人大副主任李增红介绍,“我们印发了《临潼区财政资金管理业务办理流程》,对科室(所)管理预算单位进行了调整优化,加强科室支出进度分月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强项目资金计划审批,确保项目实施、指标管理、资金保障相匹配。按照基本支出预算按季度、项目支出预算按进度的资金管理制度,全力统筹好‘三保’保障和过紧日子的关系。”2023年,临潼区全年共压减一般性、非重点支出3510万元,最大限度保障“三保”、乡村振兴等支出。同时,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如对某单位项目资金按照预算金额核减资金66.4万元,并根据整改措施到位情况,据实予以资金保障。在有保有压的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正是依靠预算全流程的数字化,陕西省财政厅不仅实现了对预算资金的全流程监控,也构筑了财政资金多方协同监管的基础,为财政资金更好地节用裕民提供了根本保证。